南宫网南宫民意通南宫信息南宫党务公开网 今天是

南宫民意通

账号:
密码:
注册

QQ登录

美文共赏:南宫湖的诗意穿越

ngmyt       发表于 2013-6-5 12: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查看: 1936005|回复: 0

南宫湖的诗意穿越
杜 烁
  清晨的南宫湖,清风徐来,水波荡漾。

  从北旧城到侯家庄,4000亩水面,夹岸翠柳飘摇,老翁悠然垂钓,《游旧城潭记》浮现于脑海:“汀浦岸柳,鸥鹭翔舞。”

  在这里,和白钺相遇。明孝宗年间,兵部尚书白钺作为南宫人,回乡游览,沿着南宫湖岸边漫步,带着回归自然的山水之心,他铺纸挥毫,以酣畅激昂的书法写就《游旧城潭记》,发出“俨然江乡景也”的感叹之词。

  纸上的行云流水沿着优美舒缓的线条来到现实中,眼前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似乎是从明代穿越而来,带着人景合一的诗意。

  南宫湖的前身——古水潭,史料多有记载,其形成可追溯到夏代,当时黄河过境南宫,经新河、武强由天津入海。之后多次改道,直至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最后一次南徙,便再未行经南宫。在此期间,其支脉汇流形成了“古水潭”。民国版南宫县志中说,这片积水早年间连成一片,“衡漳诸水汇积为渊”,“广数里,人常泛舟其中,举网得鱼。”

  百姓人欢笑,黄昏渔火明,清澈而幽深的潭水滋养了一代代南宫人。“一江白露横秋色,拂生明华带远洲。”明嘉靖年间,监察御史刘濂回乡与好友在虹江(即古水潭)上游玩,诗兴大发,作下了《虹江秋日泛舟》,道出了他对景色的留恋:“浊酒已让佳客醉,清歌还逐彩云流;诸君俱有江湖兴,好买渔船作钓铸。”

  人在古水潭,似入桃花源,却不曾料想这恬静的湖水经历磨难。如今,唯有古水潭不远处的大风亭依稀可以看到南宫人心中的苦痛。大风亭,原是南宫“明代十景”之冠,据说,刘秀巡河北,遇王朗追兵,赶至南宫,突遇大雨,于是引车走进一旁空舍,刘秀靠着灶火干衣。后人据此立了一座大风亭,表示怀念。昔日,古水潭与大风亭遥遥相望,成就了无数文人笔下的秀美诗篇。可是明成化十四年六月的一场大水,使南宫县城被毁。县城搬迁后,古水潭不但水面逐渐缩小,而且还失去了“潭”的幽深。至民国时期,古水潭的来水仅是南宫境内十几条排水渠,勉强维持一定的水量,名称也改作“旧城洼”。如今,只有大风亭遗址残存的几块石碑静静地诉说这段历史了。

  潭水已失,潭情未了。1976年,怀揣着梦想和期待,南宫人开始了对古水潭的疏浚改造。这一工程整整持续了5年,用工30多万个,动土近600万立方米,平均挖深3.5米,堪称建国以来南宫最大的水利工程。改造后的古水潭,蓄水面积达3000余亩,最大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成为邢台市平原地区最大的地上蓄水湖。工程建设过程中因群英荟萃,故名“群英水库”,后更名为“群英湖”。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群英湖的命运。因没有长足水源供给,湖水逐年减少,到1990年,湖水在干旱条件下干涸,成了城区生活污水排放的坑道。污水四溢,苍蝇遍野,臭气熏天,成了群英湖最不堪回首的一幕。直到2006年,南水北调工程调水供给水源,群英湖才重现“汀浦岸柳,鸥鹭翔舞”的景象。

  南宫湖边,矗立千年的普彤古刹里悠扬的钟声越过静静的湖面,诉说着千年的轮回。往来的香客络绎不绝。老和尚精心泡出一杯香茗,古潭水和香茗在杯中相遇,像是汇集了天地的精华,天光云影在此徘徊。

  “一榻花阴酣午梦,半亭云影落春怀。南亭风雨当年事,彤塔烟霞几度开?”文人笔下的诗意再现。南宫人把一江湖水再现碧波翻腾,用行动书写下新的美丽诗卷,这穿越千年的湖水,重新滋润着一方人的心灵。

  实施水生态修复,坚持“零工业”;沿湖200米区域内不得进行商业开发;修建沿湖雨污截流干渠,保证湖区水质;借“引黄入冀”争取用水指标,确保水源充沛;实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建设幸福乡村;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区,开展“彤塔凌云、泮水芳莲”等历史“南宫十景”古迹复原工程……百姓们的一言一行中,传递的是对环境的珍爱,他们要用天蓝水净的环境来装扮美的家园。

  “分明是故国,又是一江洲。”这是明代文人尹宇对古水潭变化的感慨之词。穿越千年,古水潭的许多记忆已经沉入水底,但诗中传递着亘古不变的真理,至今被村民们日日吟诵。

  南宫湖畔、大风亭处、普彤塔边似乎有了默契,向人展现着自然之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点滴之举,方以保清流。如诗如画的生活环境来之不易,汩汩而来的清流,挟着一路的自然之道,捎来生态发展的动人诗篇。

推进网络问政,倾听民意民情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fastreply! 回顶部 !return_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