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在河北省二院血透科,年仅20岁的陈国衡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脸色有点泛黄,清秀的脸上还透着几分稚气。一个多月前,这个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读大二的小伙子被检查出肾衰竭。面对高额的治疗费,看着日渐憔悴的爱子,来自河北省南宫市的陈保成、崔玉敏夫妇除了束手无策,就是以泪洗面。 今年10月份,远离家乡在郑州上大学的陈国衡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上体育课感觉浑身没劲,并开始咳嗽,他以为是闹感冒,但一连几天不好。到附近医院去看医生,被告知可能是肺结核。10月19日,从学校回到家里,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河北省胸科医院进一步检查,化验后,大夫告诉他们,不是肺结核,建议他们立即转到省二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当时家人就有不祥的预感,但他们不相信年轻轻、生龙活虎的儿子能有什么大病! 随即,一家人来到省二院。22日,检验结果给了原本幸福的一家人当头棒喝: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刚50岁的陈保成夫妇,霎时觉得天塌下来,悲凉、绝望,从未有过的恐惧一起占据了内心。含辛茹苦为的是盼儿长大有出息,争气的儿子也没有让他们失望,成绩一直很优秀,又很懂事,在学校还是学生会干部,学习之余,参加社团、争当志愿者,“儿子的理想高着呢”,可如今难道一切将成为泡影? 稚气未脱的陈国衡可不这么想。他自始至终就没离开那句话:“我要完成学业”。当初他从学校来到石家庄看病,只请了一个星期的假,诊断结果出来后,母亲委托孩子的舅舅去学校办理休学一年的手续,并把东西收拾回来。 但内心坚定的陈国衡愣是不让去,他说“我好了还要尽快去上学”。“孩子哭着求他们别拿回东西”,他以为,取回了他的东西,就预示着不能再回到学校了。“上十多年学,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很难的,再说父母为了我也不容易,我得回报他们。”面对记者,陈国衡再一次表达自己对求学的渴望。记者问:“你觉得还能继续上学吗?”陈国衡平静而略带稚气地回答:“应该能,先办了休学一年,治好了病我还得去上。”躺在病床上的陈国衡,让父母把学校里的教材拿来,精神好的时候就抓紧时间看书,为了把落下的课补上。 呼吁救儿,当牛做马不忘恩 来到编辑部和记者讲述的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陈保成一直在哭泣。49岁的汉子,不怕苦和累,除了精心耕种几亩地,就是闲暇时打零工,目前他是家里的顶梁柱,累点怕啥,孩子有出息,还怕将来没盼头? 但这一次,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他暗下决心:设法让孩子的病好起来。当务之急是筹钱。安排孩子在二院住下后,陈保成回到家里,首先想到的就是变卖家里的东西,最值钱的就是存着的3000多斤棉花,虽然他知道春节后,价钱最高,但救命钱等不得,就这样紧急出售,卖了万把块钱。加上从亲戚处借来的钱回到医院,但缺口还是很大。记者在陈国衡的住院清单上看到,从10月22日到11月7日出院,半个月中,就花了近4.3万元。崔玉敏声泪俱下地说,谁能救我儿,让我当牛做马都愿意。 虽然加入了新农合,但由于是异地治疗,所以只能报销50%,而且得一个多月后报。半个月后过了急救期,他们回到了南宫市透析治疗。 正在一家人为筹钱发愁时,孩子所在的学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发动了爱心捐款,11月中旬,陈国衡所在班级的班长何振元同学,将全校师生捐助的5万元爱心款打了过来,也带来全班同学的关切和问候,看到同学的捐款,陈国衡又哭了,校园那熟悉的一切,一张张熟悉的脸庞浮现眼前,滚烫的泪水在脸上纵横。 夫妻争着要为儿子捐肾 “大夫说得了这个病就得终身透析,每周两三次,还要常年用药,现在医院开的光药费一个月就得1000多元,算上透析一个月就得五六千元。拖也得把家拖垮。”陈保成哽咽着说。 这还不算出现紧急情况。12月21日在老家透析期间出现了异常,陈国衡呕吐不止,体力不支,一家人冒着沉沉的雾霾,租用了救护车,赶到省二院。“当时上下车都是我背的,孩子虚弱的根本走不了路。”陈保成叹气道。省二院血透科的主管医生告诉记者,当时陈国衡如此衰弱由于血钾太高,达9点多,比常人高出两三倍所致。 换肾,夫妻俩做出了决定。经过多方咨询,父母配型的成功率很高,不过在谁捐献的问题上又产生了分歧,俩人一致的想法是都申请,看谁的几率大就用谁的。“但如果几率一样,坚决用我的肾,他爸是家里的顶梁柱,没了他可不行。”一向柔弱寡言的母亲崔玉敏轻声地说。 但高达几十万的手术费,只能让这对夫妻为爱子换肾的想法停留在“设想中”。而且假若换肾顺当,头一年的用来以维护排异的药费就得十来万元。天文数字一样的费用,令这个普通农家深感绝望几近崩溃。 说到这些,刚想坐到床下铺盖卷上的崔玉敏,旋即又站起来,背过病床上的儿子,无意识地摸着窗台上吃剩下的咸菜和馒头,小声啜泣起来。 爱心救助电话:陈保成13833904538;记者电话:18630126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