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政府网网络问政栏目 今天是

市职教中心入选中国教育网络电视提质培优典型案例

2022-5-13 14:57

  近年来,市职教中心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任务要求,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创新了“三个对接”的农民技能培训模式,形成了对内合作与对外联合、本地协作与异地互动的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的农民技能培训格局,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2万人次,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达20%以上。
  
  对接用工企业,建立稳定的转移就业渠道
  
  县级职教中心与用工企业的对接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企业技术骨干全程参与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工作,直接到对接用工企业开展技能实训活动,对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有稳定的转移就业渠道,实现了用工对接。二是学校可利用企业的人才、设备、实践场所等资源优势,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班,既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也使用学员零距离地接触生产工艺、操作流程和产品性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提升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和企业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赢的机制。
  
  冀南家具产业园位于南宫市经济开发区西区,总投资50亿元,项目总规划面积5000亩,是南宫市承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主攻项目,现已有50余家北京、天津、雄安新区的企业签约落户。由于家具制造为南宫市新生产业集群,起点高,发展快,规模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分匮乏。
  
  经过多次调研、恰谈,该校与冀南家具产业园签订订单式培训协议,双方共同组建培训师资、共同制定培训方案、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实践类课程全部在企业车间开展,培训学员结业后全部安排到冀南家具产业园就业。这样做既利用学校的品牌优势和社会信誉解决了企业的用工短缺的问题,也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培养了更加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
  
  对接创业农户,建立“1+3”创业培训体系
  
  开展创业型农民培训,帮助农民转变观念,适应市场,创办农业企业,是产现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南宫市职教中心紧密围绕本地特色农业产业,着力培育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创业型农民,形成了开放式、菜单式、上门式职业技能培训新形式。
  
  经过调查,学校以南便、苏村、段头、王道寨、高村等五个乡镇的成人学校作为教学点,分别开设特种养殖、设施农业、特色种植、餐饮服务、电子商务等五大类创业培训课程,建立起了“1+3”农民创业培训体系。其中,“1”即县级职教中心,“3”即培训基地、考察基地、示范基地等三个基地。
  
  这一培训体系以职教中心和乡镇成人学校为基地,以基地为支撑,实现了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动产业,提高了农民创业的成功率。
  
  西高村是南宫市高村镇的大村,属黄河冲积平原,土地广袤,土壤肥沃,少降水,光照充分,独特的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酿酒高粱。
  
  近几年,该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将目光转向了酿酒高粱种植,希望借此实现自己的创业致富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学校在高村镇成人学校建立教学点,开设酿酒高粱种植课程,积极联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定期邀请高粱种植专家为学员做专题讲座、解答农户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定期组织学员到汾阳市酿酒高粱基地考察学习。“1+3”农民创业培训体系把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培养了一批有头脑、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的能人,进一步加快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民脱贫致富。
  
  对接劳务基地,形成“一条龙”服务网络
  
  县级职教中心与劳务基地对接的主要特点是学校根据企业用工形式的转变需要,与劳务基地合作,实行技能培训与劳务派遣、就业介绍“一条龙”服务,建立起立足本地、面向京津石等大中城市的就业网络体系,保证受训合格农民顺利就业、成功就业、稳定就业和高薪就业。
  
  自2016年起,学校与北京市大班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起了培训就业信息互动平台,共同开展家政服务、护工月嫂培训,学员入学即签订劳务派遣或订单式培训协议书,只要学员顺利完成培训任务,取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经大班家政考核合格,就能顺利地上岗就业。
  
  2018年参训学员夏家寨村王福英、德演宫村史贵青现在在北京和石家庄的三甲医院做护工,月薪已经超过了5000元。
  
  新生劳动力技能型就业实现了“双百”
  
  2015年以来,学校瞄准初中、高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集中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做到了百分之百组织技能培训和百分之百实现转移就业,使每位新生劳动力都掌握1-2门职业技能。
  
  6年来,共培训初、高中毕业生5000余人,全部输送到本市重点企业或京津石等大中城市就业。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做到了“四全”
  
  2015年以来,学校充分发挥技能培训就业的龙头作用,走村入户开展调查,摸清了全市劳动力的基本底数、就业经历、技能水平、学历层次等情况,调查结果登记造册、录入计算机,并对全市50周岁以下的劳动力进行分类培训,并建立了南宫市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实现了动态管理。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积极联系市委、市政府、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税务局、市农信社等相关部门,共同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供政策支持,做到了全员普查、全员分类、全员培训和全员转化。
  
  6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转移到二、三产业3万余人。
  
  农村大龄劳动力就地转移实现了家门口创业
  
  2015年,学校率先开展“三来一加”转移培训,引导年龄偏大、缺乏技能、外出务工困难的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和家门口创业。即以边学边做、先学后做为指导思想,依托“三来一加”项目,盘活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灵活机动地组织技能培训活动。
  
  截止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三来一加”专业村42个,培训人员达2万人次,带动5万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车衣、脚垫、汽车座垫等“后汽车”产业初俱规模,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俄罗斯、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
  
  建立起了全方位的富民强市培训就业体系
  
  通过多努力,南宫市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短期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和层次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现在,该校已经成为全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综合性阳强的技能培训基地,乡镇成人学校建立起了辅助性技能培训场所,在农村也形成了以精、专、强为特点的专门培训点。
  
  职教中心、乡镇成人学校和农村专门培训点相互衔接,共同组成了立体化、全方位的培训就业体系。

分享到:
责任编辑: zhangyj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