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迎来80周年。回望峥嵘岁月,徐向前元帅在南宫市提出的“创造平原地的‘人山’”战略,以其“军民同心御敌、携手共促生产”的深邃智慧,在冀南平原烽火中筑起“陷敌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钢铁防线,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根基与经济支撑。历经80载时光淬炼,这一“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惠及群众”的精神瑰宝,依然闪耀着跨越时空的时代光芒——今日的南宫市北胡街道,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为契机,深挖“人山理论”蕴藏的群众路线当代价值,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以“微光成炬”之志锚定产业振兴,从品牌深耕、多元拓展到农旅融合,将红色基因转化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动能,让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成为基层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乡土中国的赓续与创新,书写下薪火相传的生动注脚。 一、品牌强农:黄韭产业锻造“金色引擎” 北胡街道深谙“聚群众之力深耕优势”之理,紧握南宫黄韭“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金字招牌,推动传统种植经验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电商化销售”全链模式。 在产业布局上,街道坚持“沿路沿线、集中连片发展”原则,以小关家庄、侯家庄、东张庄、杨家庄等村为支点,党员干部带头走村入户算“经济账”“效益账”,协调土地流转、争取项目资金;群众则主动让出闲置土地、参与大棚建设,组建“种植技术互助组”,分享窖藏育苗的“土办法”。这种“干部领路、群众紧跟”的干事氛围,让黄韭产业从“零散种植”迈向“规模经营”。目前,街道已高标准改造60个黄韭培育专用窖、36座立体栽培温室大棚,黄韭露地播种面积达5000余亩、窖种面积800余亩,年产黄韭500余万公斤,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北京、天津等10余个省市,农民亩均年增收1万余元。实现“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肩挑叫卖”到“云端销售”的华丽转身,成为农业现代化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二、多元拓产:特色种植绘就“百花齐放” “人山”之强,在于聚沙成塔、多元发力;中国道路的生命力,在于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北胡街道在巩固黄韭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资源禀赋为依托”,盘活闲置土地发展特色种植,让增收渠道从“一枝独秀”变为“百花齐放”,真正把“共同富裕”的目标落到群众心坎上。 村集体牵头组织、技术能人示范带动,发展玫瑰香葡萄种植产业。推行“统一管理、土地分红”模式,年产优质葡萄20万斤,不仅为村集体增收13万元,还带动12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孟村、西演等村的300余亩辣椒地里,“订单种植+保底收购”模式让农户吃下“定心丸”,亩产辣椒5000斤,农户亩均收益超4000元,这一“稳赚不赔”的模式获新华社以《订单小辣椒种出大产业》为题点赞;东邓、东孟、井家庄等村党员志愿者与村民合力发展千亩高油酸花生种植。品质优良、收购价高,成为村民增收“新引擎”,央视频《千亩高油酸花生播种忙》记录下干群齐心劳作的生动场景。多元产业齐头并进,不仅激活了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鼓起了群众“钱袋子”,更让80年前“军民共促生产”的精神在新时代转化为“干群共富”的生动实践,诠释了“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 三、融合创新:共享菜园架起“城乡金桥” 传承“人山理论”中“创新为民、服务为民”的思维,北胡街道立足“城乡融合”发展方向,在南宫湖北岸侯家庄村试点“共享菜园”项目,以“小切口”撬动农旅融合“大文章”,让群众从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变为“受益者”,更成为乡村与城市的“连心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兴动能。 项目筹备阶段,多次召开村民大会,收集“土地怎么规划”“服务怎么配套”“收益怎么分配”等建议9条,最终确定“农户出地、街道搭台、市民参与”的运营模式:将村民闲置耕地划分为20平方米/块的“小菜园”,面向城市居民出租,同时配套农技员提供选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全流程指导,推出“认领一块田”“代种代管”“采摘体验”等特色服务。下一步,街道计划在齐庄、赵庄等沿城村复制这一模式,结合各村特色打造“菜园+民宿”“菜园+研学”等延伸项目,让“共享菜园”从“试点微光”变为“连片火炬”。这种“群众出资源、政策给支持、城乡共受益”的模式,不仅打破了城乡二元发展的壁垒,更让“人山理论”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 从黄韭地里的忙碌身影,到辣椒园里的订单笑声,再到共享菜园里的城乡互动,北胡街道始终以“人山理论”为指引,把群众的“微光”汇聚成产业振兴的“炬火”,把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蓝图”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景”。这份“依靠群众谋发展、团结群众促振兴”的生动实践,绘就了产业兴、农民富的“富春山居图”,成为“中国梦”在基层沃土生根发芽的璀璨缩影——唯有深深扎根群众、紧紧依靠人民,乡村振兴之路方能行稳致远,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磅礴的基层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