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网南宫民意通南宫信息南宫党务公开网 今天是

南宫党务公开网

账号:
密码:
注册

赵增华接受省报专访:重拾被遗落的文化瑰宝

2012-7-18 09:34| 查看: 7586| 评论: 2|作者: 刘江平|来源: 燕赵都市报

赵增华书记接受燕赵都市报记者采访

       自西汉初年置县,因“尊周礼、敬贤人”而以贤士之姓命名的南宫市,历史沉淀下来丰厚的文化资源。中国最早的佛教建筑之一普彤塔历经风霜残韵犹存;“南宫体”书法自成一派,风靡海内外;寻根南宫的姓氏文化以及京剧四大名旦尚小云故里传承的戏曲文化……拥有这些古老文化滋润土地上在近现代又染上一抹生机勃发的红色,成为冀南地区的抗战红都。然而,这些灿烂的文化瑰宝却在多年来低调而暗淡,未能绽放华光异彩,“成也文化,败也文化”是南宫市委书记赵增华对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反思,近几年,南宫对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规划和手笔,国粹馆、书画院、姓氏文化园、历代名人园等文化项目即将陆续开工。“以水为载体,融合多种文化元素,让本地文化资源绽放光彩,彰显城市文化魅力”是赵增华发展县域文化的抱负。

  燕赵都市报:颇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南宫市是如何定位和梳理自己的文化资源的?长期以来南宫市的文化建设情况如何?

  赵增华:一个地域,因为文化而拥有灵魂。南宫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我们对本地文化资源进行了盘点梳理,可以分为生机勃发的红色文化、独具特色的书法文化、底蕴深厚的京戏文化、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厚积薄发的商贸文化、弥足珍贵的水文化等。

  历史上,南宫十分重视文化发展,但近些年,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有所欠缺,比起先人遗留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传承弘扬力度确实不足。例如南宫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故乡,但是对于名人故里的建设却迟迟没有动工。姓氏文化等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未能有效的珍惜和保护。可以说,南宫过去社会经济的繁华与灿烂的文化密不可分,而近些年发展的停滞与对文化的忽略也不无干系。

  燕赵都市报:目前南宫市对于文化资源的发掘和传承有哪些新的规划和举措?

  赵增华:南宫逐渐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重拾文化瑰宝。未来几年,南宫市将把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规划打造“商贸水城”、“冀南红都”为标志的城市名片,谋划在市区5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别建设城市西部佛教文化观光区,中部红色文化观光区和东部的京剧文化旅游观光区、南部的商贸文化区。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把南宫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旅游城市。今年重点启动尚小云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城市图书馆、“院馆合一”大型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的跨越。

  燕赵都市报:南宫市在佛文化和水文化方面优势明显,目前有怎样的发展思路?通过建设,两者将会为南宫带来怎样的转变?

  赵增华:2010年,南宫市曾被全国网络媒体评为最具潜力的旅游城市,主要得益于南宫的佛教文化和水文化建设。座落城区西郊的普彤寺、普彤塔,始建于公元67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比洛阳白马寺还早建一年。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佛教建筑,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称它为“中国西来第一寺”。在发展佛教文化上,我们的思路是“文化搭台、社会融资、经济唱戏”,以普彤寺南宫湖综合开发为龙头,壮大南宫旅游产业发展,在南宫湖西畔,建设佛教文化建筑群。

  此外,南宫水文化渊源流长。千年明珠南宫湖前身是南宫境内的“古水潭”,史料多有记载。然而南宫湖命运几经磨难,几近濒死。如今,总投资11亿元、开发面积近1500亩的普彤塔寺南宫湖综合开发工程已经启动,南宫将以水为载体,串联起多样文化元素,令其呈现叠加效应。目前面积54万平方米的佛教文化建筑群、10万平方米的南宫国粹馆、10万平米的南宫书画院、南宫姓氏文化园、历代名人园等文化项目也即将陆续开工建设。依托周边普彤塔寺、“明代南宫十景”等历史文化资源,不久我省南部最大的人工湖旅游观光区将令人耳目一新。

  燕赵都市报: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是南宫市文化建设的亮点之一,作为革命老区,南宫如何弘扬当地红色文化的?而其又给当地旅游带来怎样的影响?

  赵增华:文化令一个县域鲜活生动,而产业则支撑着这里的未来。南宫市是抗战老区,有着“冀南红都”的美誉。当年刘伯承、邓小平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成立了冀南平原地区第一个抗战政权。南宫境内红色古迹颇多,有冀南行政公署、冀南军区、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冀南抗日军政大学等红色旧址13处之多。为弘扬红色文化主基调,南宫一是搜集整理红色文化史料,妥善保护红色文化文物珍藏。结集出版了《冀南抗战红都》红色巨著,搜集整理红色文物128件。二是修复扩建红色建筑,投资720万元修缮邓小平、刘伯承故居,建设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纪念广场及红色文物展厅,目前已投入使用。投资832万元完成了冀南烈士陵园的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改扩建、纪念塔和纪念碑修缮全部完工,已正式向民众开放。三是抢救保护红色文化旧址。目前正谋划筹集资金,修缮冀南军区旧址、冀鲁豫边区省委旧址和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旧址,使红色景点连线成片,打造南宫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目前,冀南烈士陵园、129师司令部接待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知名人士及游客达10余万人,有力提升了在外的知名度和文化竞争力,对提高市域影响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燕赵都市报:在南宫,还有许多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和传承,分别有何规划?南宫将如何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扩大县域影响力?

  赵增华:在京剧文化上,南宫作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故乡,将加快建设占地80亩、投资8500万元的尚小云大剧院,目前已经完成选址,并力促电视剧《尚小云》尽快投拍,扩大南宫戏曲文化影响;以“南宫县学记”碑为代表的“南宫体”书法,在国内及日本、韩国书法界有着广泛影响力。南宫书法爱好者遍布城乡,仅省级以上书法家协会会员就多达40多名。为进一步发展南宫书法文化,南宫正在筹划建设“南宫碑体”书法艺术展销中心,将定期组织“南宫体”书法家,举办、参加市内外大型书画展销活动,通过市场化运作,不断提高“南宫体”书法的文化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力争将“南宫体”书法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外,南宫市是南宫姓氏最早发源地,解放前境内曾建有南宫宗祠。韩国首尔的南宫氏宗亲联谊会,成员达30多万人,每年都组织南宫姓人士来南宫拜祖,形成了南宫独特的姓氏文化。为此,我们积极建立“寻根南宫”对外宣传体系以及海内外南宫氏联谊体系,重建南宫宗祠,吸引、邀请更多南宫姓人士来南宫寻根认祖,通过姓氏文化的推广,努力提高南宫知名度,打造招商引资的新通道。

  记者手记

  南宫湖形成于禹分九州的夏代,水文化渊源流长,明孝宗年间的兵部尚书白钺作为南宫人,在回乡游览间挥笔写就《游旧城潭记》,记载了当年古水潭“汀浦岸柳,鸥鹭翔舞”的情景,发出“俨然江乡景也”的感叹。如今,南宫湖常年蓄水面积3000亩,最大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是冀南平原最大的人工蓄水湖。第一次来南宫采访时,就被这一片冀南平原上碧波荡漾的水域所吸引,当地人告诉我们,这就是南宫湖,南侧是中国最古老的塔之一普彤塔,比洛阳白马寺建塔还早一年,虽然不被外地游客熟知,但南宫人都引以为豪。

  景以水润,境以寺幽。如今,这湖光塔影都已列入南宫文化建设重点保护对象。一个综合了水文化和佛文化的文化旅游项目正在动工。可以预见,省会之南一个新的修身养性的景区即将诞生。

  游走在南宫古县城的十字街,飞檐斗拱的镇水楼以及其余三面修旧如旧的建筑显示着这个县域历史的久远。据称,修建这座古城的白圭正是天安门的督造者,老县城的风韵不言自明。再往前走,可以看到旧县衙残存衙门口以及斑驳的冀南军区军区旧址中茂盛的海棠树,对于这些残存的旧物,南宫人都不约而同的珍惜呵护着,并用简单易记“顺口溜”一辈一辈传下它们的故事。

  历史沿革

  南宫西汉初年始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因西周“八士”之一的南宫适曾封邑于此,汉高祖刘邦取其复姓“南宫”为县名,自汉置县一直沿用此名。明代,南宫县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徙治飞凤岗(即今城关),属真定府冀州。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9月创建冀南区,属晋冀鲁豫边区(1941年成立),南宫县为冀南区之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自1945年底始,南宫县一直属冀南区四专区。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南宫县改隶华北行政区冀南区四专区。1949年8月1日。南宫县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 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邢台市管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宫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南宫(开河)少林散手通道门,于2009年被我省列入第三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宫市碑体书法艺术,2011年被列入全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此两项正在申报国家级文化遗产。“南宫(果照)架鼓”,目前正在申报省级文化遗产。

  文化传承

  南宫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西汉初年置县,至今两千余年,是南宫姓氏寻根问祖地、南宫碑体书法发源地,是闻名遐迩的“白马驮经”第一站、冀南抗战红都。南宫商贸文化繁盛,曾有“金南宫”、“旱码头”之誉。这片土地诞生了唐朝著名诗人张昌龄、明代“父子尚书”白圭、白钺,是尚派京剧创始人尚小云故里。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南宫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名胜·古迹

  南宫市城区西郊普彤寺、普彤塔,始建于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建筑之一。清末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张裕钊手书“重修南宫县学碑记”,创立“南宫体”书法,现已风靡海内外。南宫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冀南军区、冀鲁豫边区省委驻地,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王任重、陈再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和战斗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 匿名

分享到:
责任编辑: ngmyt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南宫民意通"的所有文字、图片、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南宫民意通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转载文章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站。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风中百合6789 2012-9-12 13:03
赵增华书记在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上提出:深入挖掘我市红色文化、佛教文化、姓氏文化、书法文化、戏曲文化等资源,弘扬历史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塑造“南宫精神”,提高文化“软实力”,以特色文化激扬人气,凝聚民心。我们共同努力吧,相信南宫的未来很美好!
引用 剑弩傲长空 2012-7-23 16:16
我们相信我们的城市会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有魅力!

查看全部评论(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