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由《中国监察》杂志社主办的国家风尚网刊登题为《河北南宫:公车私用行不通》的报道,对我市纪委等部门明察暗访公车私用情况进行了报道,全文如下: 农历癸巳年腊月二十六,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所在地河北省南宫市城区的最后一个大集,街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赶集的人们为春节做着最后的准备。 记者跟随南宫市纪委以及交警大队的同志们一起来到热闹的城区,进行2013年以来的第36次暗访,主要是检查公车私用情况。 带着摄像机和警务通,记者一行在某大酒店门口蹲守。随行工作人员发现酒店门口停靠着两辆黑色轿车,是不是公车?很快,南宫市纪委党风室主任李增强认出其中一辆是该酒店老板的车,交警同志遂拿出警务通对另外一辆进行核实,警务通上显示,属于一张姓私家车主。 已过午饭时间,李增强建议去某大型商场旁蹲守,结果未发现可疑车辆;主要道路上也没有发现行驶的可疑车辆。 “从表面上看,南宫已经没有公车私用问题了,但是不排除有换牌、假牌现象,南宫市纪委正在跟交警联合研究对策,坚决不能使这一现象成为潜规则。”李增强深知公车私用的复杂性。 一直以来,公车私用是车轮上腐败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据统计,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全国查处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中,数量最多的是违反公务用车管理使用有关规定的问题。相比超标准配车和公车加油、维修中吃回扣等而言,公车私用问题更为突出难管。 “多年来,人们形成了固有思维模式,一下子完全改变不那么容易。规章制度的落实与实际情况有差距,有时候公车私用是‘搭便车’,有时候是事出有‘情’,存在界限不清、查证难的问题。”南宫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市直机关管理中心主任孙其良对公车私用问题难管深有体会。以前,接送子女上学、外出旅游、逢年过节回家、清明扫墓时公车私用现象屡见不鲜,婚丧嫁娶借公车更是习以为常。 “公车私用主要涉及两类人:领导和司机。”南宫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傅学磊告诉记者,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前,个别领导干部认为公车私用是自己拥有特权的象征,招摇过市,不以为然。 为了杜绝领导干部公车私用,使他们做到率先垂范,南宫市纪委、监察局加强警示教育,通过印发文件、集中播放录像等方式,警钟长鸣,教育领导干部引以为戒。 “领导带头很关键。”南宫市国土局局长赵振涛在向记者介绍公车管理经验时说,“我的车服从办公室派遣,节假日和周末封存入库,钥匙交到办公室,而且车库门不关,大家都可以监督。” 为刹住公车私用风,南宫市在公车管理方面制定了公务用车使用登记和派车制度、节假日公车封存制度、三定管理制度、公示报表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积极探讨公务用车统一标识制度,为规范使用公务用车堵上了制度漏洞。 对于这些制度,南宫市政府的司机孟之明熟知于心。“如果是市内出车,科长批准才派车,如果是出南宫市,由主管主任派车。节假日公车封存,钥匙交到办公室。加油,需两个人去指定地点。” 强化监督是落实制度规定必不可缺的手段。南宫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张范津介绍,南宫市强化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两个抓手,加大公车使用各项制度规定的执行力。“一方面在重点地段和重要时间节点明察暗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委网络问政平台、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的作用,公布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加强社会监督。”2013年以来,南宫市先后对公车使用情况监督检查36次,受理群众举报3次,并针对4例公车私用情况进行了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等问责处理。 “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我们暗访的次数可以用‘密集’来形容,县里公车都很熟,一眼就能认出来。”李增强告诉记者,“县城小,熟人太多。”他们的暗访小组共有9个,为了过“人情关”,暗访人员发现线索后,拍摄录像,交由纪委书记重新安排人员去核查。 每一个工作细节都透露出南宫市纪委的精心组织。“我们这30多次暗访,有时故意‘放风’出去,为的是释放出一个信号:纪委在行动。”傅学磊告诉记者,虚实相加,营造严格执纪监督的氛围,对广大领导干部不仅是警示,也是震慑。领导干部真切地感受到了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强大力量,充分认识到公车私用就是违规违纪。 傅学磊曾先后在临西县委办公室和南宫市委办公室工作长达13年,针对公车管理做过不少探索,“也曾失败过”,他深知治理公车私用绝非一时之功。他说,2013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严格执行八项规定,执纪环境转好,南宫市的工作做起来比较顺手,是最好的状态。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细则。我们正等待有关部门下一步公车改革的细则出台。目前除了对现有车辆加强管理,一切处于静止状态,不能买也不能卖。”提到接下来的工作,傅学磊表示,“公车改革一定得一抓到底,不走回头路。我们费了这么大劲,要是往回走,会前功尽弃,非常被动。” 注:国家风尚网 (http://www.gjfs.com.cn/)由中国监察杂志社主办,是致力于展示国家形象,推动国家风尚健康发展,具有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的中央新闻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