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云大剧院。(张建军摄) 邢台日报记者 谢霄凌 通讯员 许庆常 朱凤博 ◆“一心两轴,湖景相融”规划设计 ◆展现古城厚重历史文化金色名片 6月22日,记者来到南宫市文化艺术中心暨尚小云大剧院,这里古寺相伴,碧水相连,树木葱茏,美丽景观让人心旷神怡。据悉,该项目投资2.2亿元,目前已基本落成,配套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很快将投入运行。项目濒临蓄水面积达3000余亩的南宫湖,与中国第一佛塔寺——普彤塔寺隔湖相望,总占地80亩,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包括尚小云大剧院、尚小云纪念馆、南宫市博物馆、南宫市文化馆等。 湖景相融的文化旅游景观 尚小云大剧院作为最重要和最大体量建筑,坐北朝南面向主广场。仿古牌坊式建筑是整个建筑群的入口空间,位于广场东侧轴线尽端,面向南宫湖。 据相关负责人崔旭辉介绍,该项目根据地域特色和设计理念,按照“一心两轴,湖景相融”来规划设计。“一心”就是以尚小云大剧院、南宫市博物馆、南宫市文化馆围合的广场为核心。“两轴”是在一心的基础上,主要针对广场景观与建筑形成的两条景观轴,分别为:穿越文化艺术中心主入口、通过中心广场及尚小云大剧院、再抵达沿湖景观廊的主轴和穿越面向南宫湖的亲水平台、通过中心广场和博物馆、文化馆组成建筑群抵达文化展示浮雕墙为副轴。 据了解,南宫京剧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清朝末年,南宫就有京剧、曲艺活动的记载,以京剧活动较为兴盛。自祖籍南宫尚家庄的京剧泰斗——尚小云创建尚派京剧,跻身中国京剧“四大名旦”后,南宫人对京剧情有独钟,近乎痴迷。几经曲折,几经沉浮,南宫的京剧已是百花盛开,群芳叠艳。目前,南宫曲艺家协会拥有16家注册京剧团,民间京剧票友组织更是不计其数。 “项目在综合开发时,汇聚了京剧文化,不仅起到传承历史、展示文化、活化遗产、留住乡愁的作用,而且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将文化与旅游、科技与创意、文保与城建相互融合提升,成为展现南宫古城厚重历史文化的金色名片。”崔旭辉表示。 传统与时尚完美碰撞 层叠的红色格栅排列建筑一圈,在夜晚的灯光下,它好像一盏巨大的红色灯笼,白天光纤透过格栅的缝隙和窗棂透射进来,给人以“光之殿堂”的既视感,既渗透着一股东方韵味,又散发着现代时尚气息。 整体建筑遵循“大道至简”的设计原则,里面造型以新中式建筑形式撷取传统建筑元素,体现传统文化精髓和深厚文化底蕴,同时融合现代元素,简约大气,与时俱进,充分展现当代南宫积极进取的发展精神。 整个建筑以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以灰色和白色为背景,营造出既华丽温馨又庄重大气建筑氛围。仿古牌坊式建筑作为整个建筑群的入口空间,充分展现出南宫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作为整体建筑的重点——戏楼则采用传统形制,以传统戏院布局体现传统京剧元素,形成新旧并置,内老外新,传统的青砖瓦片柔和现代材料,感觉焕然一新,创新演绎典雅美感,为传承京剧文化提供了平台。 南宫市文化艺术中心暨尚小云大剧院分为前厅、公共休闲区、文艺展示纪念区、售票区、800座以下大剧场、150座多功能可变剧场及其他一些辅助功能区。在观众厅以外的公共区域,还设置了事业开阔的门厅,售票区、展览区,有迎湖观赏景观较佳的贵宾厅,还有简约、开敞、大气的前厅。前厅里还有咖啡、茶饮区,导引区,以及存衣处,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使用需求。 “期盼已久的大剧院和周边的南宫湖公园、普彤塔寺、绿色景观带融为一体,来到这里不仅可以亲身感受到南宫历史文化的魅力,还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市民王庆明说,“在家门口的剧院听听戏,感受家乡的文化韵味,这种感觉太幸福啦。” “城市建设不是摊大饼、竖高楼,核心在于提质。通过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塑造、展现,才是城市发展的真谛。”南宫市委书记杨跃峰说,近年来,南宫市重点实施“文化提质工程”,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以留住老南宫“文化底片”,建好新南宫的“文化会客厅”为引领,突出文旅融合、产业集聚、特色突出的城市建设思路,变“大写意”为准确定位、塑造精品工程的“工笔画”,让城市建设发展留住根、系住魂,表现出日久弥新的生命力,不断彰显城市建设新内涵。 地标建筑要有文化底蕴 谢霄凌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那么文化地标就是一座城市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定义自我、解释自我、传承自我的宝贵财富。一座城市要想打造自己独特的文化地标,一定不能盲目跟风,简单复制,而应当深入凝练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否则,失去了文化底蕴的建筑,就只是没有灵魂的躯壳。 南宫京剧文化底蕴深厚,祖籍南宫尚家庄的京剧泰斗尚小云创建的尚派京剧,跻身中国京剧“四大名旦”。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南宫人对京剧情有独钟。尚小云及尚派京剧犹如城市文化地标根植的历史文化一般,以其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南宫的一种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民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和文化认同。尚小云大剧院的建设留住了南宫的“文化底片”,彰显了城市建设的新内涵。 |